历史
在推进高性能底盘开发的过程中,开始着眼于"车体粘性",从而启动了车身性能阻尼器的开发。
车身性能阻尼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雅马哈的发动机开发历史。多年来,雅马哈一直进行高性能发动机的OEM开发和生产,在这个过程中,引起了对"用于接收高性能发动机的底盘技术"重要性的关注。
最初诞生的是将左右减振器连接起来,提高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相互联动减振器系统"REAS"。REAS进一步发展为连接对角线上的减振器的X-REAS,在发动机性能提高的同时,为了抑制车身在高速领域的 振动和摇摆,开发方向逐渐转向增加车体刚性。然而,在进行高速行驶测试的测试驾驶员的灵感中,改变了开发方向的重要点浮现了出来。这就是"为了实现没有车身振动的愉快行驶,应该关注的不是车体刚性, 而是'车体粘性'",这就是车身性能阻尼器的基本原理。
这样,开始开发的车身性能阻尼器从简单的杆开始,通过橡胶夹心结构,最终演变成与专用液压减振器结合的形态,演化为如今的形式。
![车身性能阻尼器](img_new/banner.jpg)
进化史
车身性能阻尼器开发之前的历史:
1989年
雅马哈独立开始开发能够应对其高性能发动机的底盘技术
1991年
开始开发相互联动减振器系统(REAS)
1997年
REAS在丰田Supra车型中得到了应用
2000年
REAS被应用于丰田HiLux Surf
2001年
丰田Crown Athlete VX采用X-REAS,随后扩大应用至Audi RS6和丰田4Runner等车型
车身性能阻尼器的构思:
1999年
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AS/X-REAS的过程中,研发团队感受到仅通过悬挂减振器无法实现更高性能化的限制
2000年上半年
开始进行关于车体刚性的研究和开发,但进展不如预期,提出了假设,即在驾驶体验中,重要的并非车体刚性,而是"车体粘性"
2000年下半年
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假设,还意外地发现了出色的性能,获得了重要的进展
车身性能阻尼器的开发和生产:
2001年
在丰田Crown Athlete VX车型上开始搭载销售
2011年
在雷克萨斯CT200h上采用性能减振器
2016年
生产累计达到100万个
2020年
生产累计达到200万个